在贵州铜仁市江口县的梵净山脚下中祥网,有一片被云雾浸润的茶园。
这里的茶叶不仅承载着千年的茶文化,更在现代化浪潮中化身为一种“绿色黄金”——梵净抹茶。
这种比面粉还细腻十倍的茶粉,正以健康、时尚的姿态,席卷全球消费市场,成为贵州乃至中国茶产业的一张新名片。
梵净山被誉为“地球绿洲”,其高海拔、低纬度、多云雾的自然条件,为茶树生长提供了绝佳环境。
这里的茶园遵循欧盟标准管理,每一片茶叶都经过严格筛选,确保无污染、高品质。
江口县自2017年引进贵茶集团后,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抹茶单体精制车间,年产量超1200吨,出口至美国、法国、日本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,产销量位居中国第一、世界第二。
抹茶的制作工艺极为考究。
新鲜茶叶需经蒸汽杀青、干燥、碾磨等10余道工序,最终研磨成粒度仅2微米的超微粉末。
贵茶集团车间主任杨永龙介绍,每批次原料都要经过500多项理化指标检测,确保达到国际标准。
这种对品质的极致追求,让梵净抹茶成为星巴克、喜茶等知名品牌的原料供应商,甚至在南京夫子庙的奶茶店引发“爆单”现象。
江口的抹茶产业并非单打独斗,而是通过“龙头企业+联盟企业+农户”的模式,串联起种植、加工、销售的完整链条。
贵茶集团联合全省61家茶企组建“贵茶联盟”中祥网,统一技术标准、农资采购和市场销售,辐射带动14万亩欧盟标准茶园,惠及近10万茶农。
在骆象村,曾经的茶园荒废问题因抹茶产业迎刃而解。
村民阙从伦将40亩茶园改造成抹茶基地后,年收入从3万元跃升至30万元。62岁的瞿时昌通过采茶务工,年增收超1万元。
当地政府还引入东西部协作资金,改造2200亩茶园,提升茶青产量至每亩800斤,村集体经济突破228万元。
这种“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”的模式,让抹茶成为乡村振兴的“绿色引擎”。
抹茶不仅是饮品,更是跨界创新的载体。
梵净抹茶开发出30余种衍生产品:抹茶冰淇淋、抹茶拿铁、抹茶面膜、抹茶牙膏……
这些产品将传统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,吸引年轻消费者。
2023年,非茶类衍生品占比提升至25%,成为新的增长点。
在江口县的“梵净抹茶体验馆”,游客可以亲手体验宋代“点茶”技艺,感受茶道文化的魅力。
铜仁市还通过茶文旅融合,打造特色旅游、康疗茶浴等新业态,2023年吸引超5000人次参与相关产业体验,带动综合产值达3.5亿元。
贵州抹茶的崛起,离不开科技与文化的双重加持。
贵茶集团引入人工智能管理茶园,建立全程智能生产体系,新建4000吨智能化冷库,确保碾茶醇化半年以上以提升风味。
政府则通过政策“组合拳”,将梵净抹茶列为省级公共品牌,并推动其入选“中欧地理标志互认产品”,进一步打开国际市场。
文化层面,抹茶的历史渊源被重新挖掘。
早在唐代,抹茶(末茶)便盛行于中国,宋代“斗茶”文化更是风靡一时。
贵茶集团董事长蒙祖德说:“抹茶是中国的文化符号,我们要让它以更时尚的方式回归。”
这种文化自信,让梵净抹茶在“新中式”风潮中脱颖而出,成为年轻人追捧的“国潮”单品。
江口的抹茶故事,是生态价值转化的经典案例。
从深山茶园到全球市场,从传统饮品到健康时尚符号,梵净抹茶用一片绿叶撬动了产业升级、农民增收和文化复兴。
未来,随着“抹茶+”模式的深化,这条绿色产业链或将催生更多可能。
无论是医药化妆品领域的应用,还是即饮饮料市场的开拓,梵净抹茶的“绿意”正蔓延至更广阔的天空。
(小可 老A)
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