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6年9月垒富优配,南方依旧闷热。
时任总参谋长的杨得志,望着身边满头大汗的随行人员,语气坚定地叮嘱:“带上毛料军服,到了部队要拍照留念。”
这一番话让人心生疑问:究竟是什么地方,需要他如此郑重?答案很快揭晓——他要去探望自己五十多年前担任团长时的老部队。
当他走进营区的团史室,看到整面墙的历史照片,眼中泛起了光。他感慨万千:“这是支战斗力极强的部队。山地、平原、丛林、沼泽,无论昼夜,从来都无所不能,攻防兼备。”
时间回到1934年。杨得志接替周震国,出任红一军团第一师第一团团长。这个团的来历十分辉煌,其前身是黄公略领导的红三军第一纵队。那时,第一师师长是李聚奎,团政委是符竹庭。
展开剩余81%当时红一军团正与友军一道,坚守福建建宁,对抗国民党三个师的重兵压境。2月9日,杨得志接到命令:必须先敌一步抢占三岬嶂,并死守不退。上级没有明确守多久,只要求“坚决守住”。
天色已晚,又下着细雨垒富优配,杨得志率领两个营先行,符竹庭带第一营殿后。部队踏着泥泞急行军,途中还差点与敌遭遇。杨得志沉着应对,下令各营立即构筑工事。没有工具,战士们只能用刺刀、双手硬挖,直到天亮,终于修出卧沟和跪沟。
天刚破晓,国民党飞机盘旋而来,紧接着就是密集轰炸。山头被炸得飞沙走石,杨得志心知大战在即。他亲自到各营部署,提醒大家要善用地形,灵活机动。很快,敌军步兵发起冲锋,红军战士们凭借工事和近战优势,将敌人的多次进攻一一击退。
这一战打得极为惨烈,从白天一直鏖战到黄昏。最终,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,红军三路夹击,打垮了国民党第94师。三岬嶂之战,红一团威名大振,聂荣臻亲笔表彰,称其“以一营兵力扼止敌一师”,堪称红一团战史上的光荣篇章。
如果说三岬嶂让红一团声名远扬,那么长征途中“抢渡大渡河”,才是其最辉煌的一役。
1935年5月,红军抵达四川会理,决定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,必须先渡过大渡河。这条河水急流湍急,天险难渡。所幸,杨得志率部缴获一艘敌船,决定在25日拂晓强渡。
挑选“渡河奋勇队”时,战士们争先恐后,最终由第二连连长熊尚林带领17名勇士担当先锋。由于船小,一次只能渡9人。杨得志语重心长地鼓励:“红军的希望全在你们身上!”
在火力掩护下,小船破浪前行。途中不幸撞上礁石,几位船工毅然跳入激流,用身体顶住船身,才脱险而出。就在此时,对岸敌军涌来,杨得志果断下令炮火覆盖,掩护勇士们抢滩成功。随后第二批战士渡河,迅速控制了渡口。后续又缴获两只渡船,大部队顺利过河。
大渡河战斗的胜利,靠的是杨得志等指挥员的果断,更靠红一团战士的无畏,尤其那17位奋勇争先的英雄。
几十年后,杨得志重返老部队。虽已年过七旬,他依然精神矍铄,步履稳健。战士们热烈欢迎,齐声喊“老团长”。他与年轻的团长、政委亲切交谈,仿佛在他们身上看到当年的自己。
检阅队伍时,他戴上白手套,昂首阔步。美军参联会主席曾赞叹他步伐标准,日本首相中曾根也好奇他的健康秘诀。此刻,他看着一张张年轻的面孔,心中浮现自己18岁参军的身影。从井冈山到长征,从平型关到朝鲜战场,他一步步走来,始终与战士们同甘共苦。
在团史室,他看到当年的信件与战斗照片,深情回忆抢渡大渡河的艰险。讲到长征中的牺牲,他神色凝重;望着满墙锦旗,他又欣慰地点头:“你们做得很好,要继续努力!”
最后,他没有使用秘书准备的讲稿,而是以“回娘家”的口吻,讲述了红一团的英雄事迹。他亲笔题字:“大渡河水源远流长,红军精神代代相传。”并留下回忆录《横戈马上》,与官兵合影留念。
杨得志走出营区时,夕阳映照在他身上。他希望这支年轻的队伍能继承老红军的精神,把守护祖国的责任一代代传下去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瑞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